2014-06-12 16:42:56
(转载2010年5月18日《南方日报》专题报导)
昨日,湛江商业银行重庆分行宣告成立。这是继广州和深圳分行成立后,湛江商行的第三家异地分行,也是其第一家省外分行。这标志着该行跨省经营布局打开,打破了城市商业银行只局限于地方的固有思路。
截至去年年底,湛江商行资产总额277亿元,资本充足率为13.11%,不良贷款率0.96%,拨备覆盖率达到150.8%,实现账面利润1.7亿元,成为中国银行业现有最高评级二级行。然而,很多人不会想到,5年前,湛江商行曾处在退市、破产或被银监会接管的危险边缘。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,湛江商行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资本故事?
跨越生死线 靠股权转让、增资扩股起死回生
湛江商行是1998年由6家出现支付风险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地方商业银行,组建时资产总额17.41亿元,不良资产10亿元,不良贷款率84.7%,累计亏损0.56亿元。城市信用社时代遗留下来的巨额不良资产、巨额资金缺口、财务亏损和案件赔款,让该行经营困难重重,每天须向人民银行借贷才能开门营业。2004年底,湛江商行资本充足率为—17.31%,在全国十大高风险银行中高居第三。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2月发布了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》,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到2006年底必须达到8%,否则将重组或退市。这一监管规定,让湛江商行一下子站在生死线前。
2005年,韩春剑接任该行董事长兼行长。而摆在该行面前的只有三条路:清盘关张,被大银行收购,或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。存亡之际,湛江市委、市政府与湛江商行班子一道制定了以政府信用作担保,由市里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,外加政府部分自筹资金的重组方案。
韩春剑在接受《南方日报》采访时透露,为了重组,有关方面一年往返北京41次。2006年12月,该市政府终于与国开行签订了合作意向书,湛江商行筹集资金12亿元用于增资扩股和置换不良资产,重组剥离后各项监管指标达到了中国银监会监管规定的标准。这是我省首个按照“政府牵头、开行参与、平台运作”模式完成的城市商行改革重组。银行和地市合力采取得力措施规避、化解金融风险,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。
然而,重组只是城市商业银行存活下来的一个开端。如何经营,路仍然艰难。为了日后的业务拓展和跨越式发展,湛江商行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布局。
部分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工作是湛江商行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经过一年努力,该行以成功出让政府3.3169亿股和增资16.5845亿股的结果,实现了政府收入约11.61亿元,并引进了广晟资产、宝新能源、香江集团、恒兴集团、北大方正等10家实力雄厚的国企和民企股东。通过增资扩股,湛商行还清了国开行的12亿元贷款,资本金增厚至24.87亿元。湛江市政府更以零成本持有湛江商行4亿股权。这既解决了湛江商行发展中的资金补充问题,又为日后扩张打下了资金基础。
区域业务铺垫 借船出海,建成个“票据银行”
定位,一直是困扰各家城商行的难题。由于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四大行、农信社和主要股份制银行竞争,城商行必须差异化经营。韩春剑则特别强调“无论是什么银行,要立足首先都要把品牌做起来,城商行也不例外”。
此外,2009年湛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仅1316.1亿元。“几十家银行在争抢这么狭小的空间,不变行吗?”韩春剑如此表示。于是,湛江商行决定突破仅限于湛江本地的有形限制,实施“跳出银行做银行,跨出湛江求发展”的战略,寻找业务增长的突破口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。
但新的发展定位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和票据出口等难题,已很难通过自有网点的吸纳来解决,并成了制约湛江商行向外拓展的“瓶颈”。
为此,湛江商行以“借船出海”的方式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,同时打开了同业存放的业务模式。“不记得磨破了多少嘴皮,才与雷州市农信社达成了同业存放合作协议,融入了第一笔资金5000万元。”韩春剑说,此举引来全国包括“五大行”在内的179家金融同业合作者,解决了该行票据出路难题,并推动了该行的资金业务向纵深发展。
另一方面,该行大力推进异地票据业务和银行承兑汇票两个业务品种,打破“小银行避开大企业”的惯性思维,与辽宁北台钢铁集团合作,开拓了该行第一笔异地票据业务。之后,湛江商行陆续与中钢、国美、广弘资产等近200多家大型优质企业,在银行承兑汇票、票据贴现、资金结算、仓储监管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,业务扩展至全国20多个省市,产生了“化肥支行”、“石油支行”、“矿石支行”等颇具经营特色的支行,在全国城商行系统中率先做到了“一票联全国”,被称为“票据银行”。据称,跨区域票据业务已为湛江商行贡献巨额利润,并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的地位。
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手段看似简单,但对当初基础薄弱、市场知名度小的湛江商行来说,每一步的推进都无经验可借。发展定位和战略的改变,为湛江商行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该行实现从“借船出海”到“造船出海”并开始了其在广州、深圳、重庆这些大城市的布局扩张,实现了从地方性金融机构向区域性银行的根本性转变。
二次改革进行时 快速扩张不能停,风控要跟上
“现在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情况不比2005年轻松。”韩春剑告诉记者,最近他又回到了2005年的焦虑状态。
据了解,湛江商业银行目前正在进行二次改革,并为此专门成立了改革办,将对制度、组织架构、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。
“由于规模的快速扩张,现行的二级分行的管理组织架构已不适应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,原来的制度、人力也要进行更新。现在如果不改革,发展得越快,问题越大。”韩春剑坦然地向记者表示,“我现在的想法是,要努力把模式做起来,无论什么银行,要打造百年老店,都要有一个和社会良好互动的模式。”
对于未来,湛江商行领导班子有很多想法。据透露,湛江商行将用5—10年的时间,重点创新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产品,并打造定位于服务贸易融资、中小企业、市民、欠发达地区和三农的特色银行。
在广州成立的改革办见证着湛江商行的决心,但是韩春剑坦承“很多事情不是不想做,而是能力还不足以做到”。其实,这也是重组改革后不少城商行面临的难题,银监会此前曾警示城商行快速扩张中的风险问题。湛商行认为,经营实力和风控能力要跟上,二次改革是必须的。
湛江商行的改革思路,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城商行的发展态势。在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浪潮中,金融改革创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。城商行改革这份答卷,大家都还在做,然而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,更多的有益尝试和相互学习,是地方金融发展创新所必需的。